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校园动态 > 一周安排

金秋笔会教师作品:关于秋天的记忆

作者:     发布时间:2005-12-30 点击数:2675
关于秋天的记忆
孙晓青
秋日暖暖的午后,阳光班驳着我的阳台,在这座长不出火红柿树的城市,没有层林尽染的视觉冲击,关于秋天的记忆只能在我的心中生长。
儿时的浦东,农田阡陌,一派田园风光,从杨思镇往南50米之外便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秋时节,黄灿灿的稻穗使空气中弥漫了收获的喜悦。“秋天,该出去走走”,外公说。于是,外公外婆领着我从杨思往南走,沿着乡间小路走到三林大约个把小时,寻着一家临河的茶馆。外公和那些乡村野老们喝茶、下棋,我和外婆吃着点心,看着门前河中慢慢划过的小船。
记得有一次,外公散步回来后,写了一首诗《三林道上》——
“为访三林碧水偎,野花馥馥向人开。四郊锦绣全收眼,十里风光足骋怀。莫讶汗珠随雨落,且看稻谷压云来。祗今真觉田家乐,袅袅轻烟出榭台。”长大后的我再读他的这首诗,总觉得“袅袅轻烟出榭台”过于美了点,不过外公对生活的看法就如他的诗句“眼前有景皆诗意”,所以今日三林的通衢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也一定可入得诗来,只是外公不在了。与我来说,当年河里那些欢腾戏水的鸭子的可爱相倒是一直清晰地留在我儿时的头脑中。
小学四年级的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下午,语文老师带领我们走出校门,来到离学校1公里开外的一块棉花地里。让我们观察农民们采摘棉花的情景,然后布置我们写作文。
我仰头看——湛蓝湛蓝的天,层层叠叠的云;我放眼望去——田野里,棉桃有的绽放了,雪白雪白的絮儿煞是可爱;有的将开未开,爆出一条白缝,让你充满了无穷的想象;有的被几天前的雨水淋过,萎靡枯黄地耷拉着脑袋……农民们快手快脚地撕扯着棉絮儿,我们这群眼尖的小朋友发现:被他们采摘过的枝头上总还剩下丝丝缕缕,于是我们飞奔过去再仔仔细细地摞一摞,手里也能积攒一把洁白的棉花,收获的感觉便在我的心中诞生。
那样的一次作文使得老师在给我这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评语中写道:“喜欢写抒情散文”,由此激起了我渴望写作的想法和冲动。尽管当时的我根本不懂“散文”,也不懂什么是“抒情”。
秋天的夜晚,因为丰收使得郊区的农民们欢喜。放学时,家住新东(今天的海阳新村附近)的同学会神秘兮兮地在我耳边说“今晚,我们新东打谷场上放电影,你也来吧!”我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约好几个镇上的小伙伴,胳膊上挽着小板凳,跟外公外婆道别后,一路欢笑着、雀跃着去了新东。打谷场上热闹得跟过节似的,一垛垛稻谷堆上爬上爬下的是孩子们,围着电影放映员问东问西的是孩子们,等到电影开场了,因为露天电影银幕两面都可以看的,于是前前后后蹿来蹿去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秋凉如水,秋月似钩,但那晚的欢畅如同那晚的新月始终升起在我的心房。
在外公的一次次喝酒和一次次收起酒杯之中,我渐渐长大,不得不离开他去那座江南小城求学。蓝天、阳光,江南烟雨,荷花睡莲……,在青春盎然的校园内,我读书,写作,为赋新辞强说“愁”。
又一个秋风乍起的日子,我郁郁寡欢地去瓦埠湖畔的一所乡村中学支教。站在学校一垅一垅的操场上,满目所见全是与农事活动有关的景观。这是我真正地体验农村生活,在这之前的我至多只能算是一个蜻蜓点水似的观赏者。
在长满嫩嫩小草的山坡上,我缓缓地和学生们讲述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脚下的这块黄壤为什么能种梨树、柿树,燕子为什么南飞,以及北京时间和格林威治时间所隔的山峰、海峡和河流……
走在收割过后的一簇簇寸把长的稻杆、麦秸废根的田垄里,我感觉出大地结实的胸膛,看着一棵棵树木纷纷收起它们的百叶窗,我感觉出自己的视野愈益宽广——这一年使我懂得了“收获比播种更痛苦”、“笑的时候看看天”等富于哲理的话,而这些居然出自原本我根本不了解的农人们的嘴里。
实际的生活,幻想中的生活,像安在一辆马车上的两只轮子,转眼又到了秋日,在这个模糊了季节的都市,不必期望会有把你的眼睛染成红色,把你的心燃得温暖的枫树,秋天只能像一片未落的叶封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上海市上南中学信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272号  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0019915号-31

当前在线人数:6804;累计访问人数:2457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