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规创建 > 品牌示范

《上海市上南中学网络欺凌预防指南》

作者:张正国     发布时间:2017-5-31 点击数:7708

没想到这次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那么多的媒体关注,报道了我校发布全市首份《上南中学网络欺凌预防指南》,同时也采访了“指南”的设计者我校张正国老师和多位同学。参与采访和报道的媒体有《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法制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上海观察》、《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浦东电视台》等,,还有北京的《新京报》和广州的《南方都市报》都做了专题报道。浦东人民广播电台则以我校预防网络欺凌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专题,专门录制了一期《智慧立方体》节目,采访了我校张正国老师和多位同学。真是一时激起千层浪!

上海市政府官网、浦东新区区政府官网也分别做了宣传和刊登,上海市教委领导也特地来我校了解情况,准备把我校的这一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应用。

一、为何会想到出这个指南?

1、现在的高中生、中学生都是“00后”、“网一代”,他们触网年龄越来越低,触网时间越来越长,触网途径也越来越多。网络欺凌也时有耳闻,发生率较高,国内外也发生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校园暴力和网络欺凌事件,因起来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2、我们学校里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同学之间在校园生活中闹矛盾了,起了冲突了,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在网上、在空间、在QQ 群和贴吧等社交网络里发表一些不负责任,违背事实,伤害,污蔑,侮辱他人的话。激化,扩大了同学间的矛盾,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给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烦恼。特别是上学期,同学之间又发生了一起这样的矛盾、冲突,给老师、同学、家长……

3、学校里正好在开展一个德语研究课题——高中生网络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实践研究。并且 积累了,查阅了一些材料。我也在浦东教育上发表了一篇研究 论文。

所以,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乘着今年寒假期间,我就………………

二、到底什么是网络欺凌呢?

网络欺凌,是指一种在网上生活中发生的欺凌事件,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即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与传统的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对于青少年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里要强调的是网络欺凌是恶意的、敌意的言行!跟普通的同学之间来一个玩笑,搞一个恶作剧是不一样的!但是,话说回来,如果玩笑开大了、恶作剧搞大了那就不好玩了,不令人愉快了,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三、网络欺凌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

如果说传统的校园暴力是硬暴力,给人造成的是硬伤。那么,网络暴力、网络欺凌则是传统的校园暴力的升级版,是软暴力、软刀子伤人更深,特别是对心理的伤害,严重时会让人产生厌学,抑郁,甚至轻生……

而且,我个人觉得,像以前那种校园恶少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打骂同学,或者在校门口“拗分”等传统的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现场,在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不是说没有校园欺凌了,而是借着网络时代、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东风,改头换面,变成了对青少年伤害更深的“网络欺凌”“网络暴力”。所以,我说“网络欺凌”“网络暴力”是传统的校园暴力的升级版。

四、网络欺凌有何特点?

1、 隐蔽性。这应该是网络暴力、网络欺凌,不同于传统校园暴力的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一般都不会主动把情况去告诉家长和老师。也就是网上行为的“沉默文化”。当我们家长和老师知道情况的时候,可能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我这里建议大家(同学们)面对网络欺凌,不要保持沉默,不要做“沉默的羔羊”,而要勇敢的站出来,想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当然,面对网络欺凌,大家也不要以暴制暴,因为这样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

2、 匿名性或者说虚拟性。因为许多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发表语言文字的时候,用的不是真名实姓,而使用网名。这就是匿名性或者说是虚拟性。这就给学生们造成一种假象,传递出一种假信号,那就是既然是匿名发表的,那就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论负责。我想这也是当下网络欺凌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了。

3、 随意性。参与到网络欺凌的学生可能跟当事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偶尔看到了,但也会无缘无故的加入进来,加入到欺凌者的人群中来。在不明真相,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以讹传讹,煽风点火,就怕事情不大。这就是网络欺凌的随意性。就像现在流行语所说的。有些人喜欢到处喷~~乱喷,瞎喷,不负责任的喷,不明真相的喷。喷子们满足了自己发泄、吐槽的的欲望,但却有意无意的成为了帮凶,伤害了同学,伤害到一些无辜的人。

4、 聚集性。传统的校园暴力所涉及到了可能只是几名当事人,人数并不会很多。但是,网络欺凌就不一样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社交网络的发达,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事件一旦转移到了网上,那,参与的人、围观的人、看热闹的人就多了。就像现在所说的“吃瓜群众”很多。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性中都有比较阴暗的一面,希望拥有权力,希望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对弱者发出攻击,因此,容易聚集起来,恃强凌弱,欺凌弱者。所以,网络欺凌事件一般会聚集很多人。

五、说说这份“指南”的内容和用意

这份指南,我个人觉得还是蛮实用的,能够具体解决一些问题的,而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指南以“问题”和“回答”,“     Q”和“A”的形式讲解网络欺凌。一问一答,共九问九答,分别是……

同时,我特地编写了一首口诀(打油诗),这里给大家念一下……感谢两位语文老师帮忙润色修改,总体还是不错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另外,为了增强法规的普及和方法的指导,指南上还印上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言论七条底线”和香港家庭福利会发布的“避免网络欺凌10大自保法”(这个十大自保法则还是 很不错的,很具体,很实际,操作性很强!)

最后,还提供了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我爱我”成长热线:50941525,以及上海市青少年援助热线:12355。方便学生和家长万一有需要,可以联系求助。

六、“指南”还可以增加一块内容,如果你参与了网络欺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甚至是严重的伤害,你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也不是人类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带,特别是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对于参与网络欺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今年16日,由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正是公布,征求社会意见。送审稿中明确,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送审稿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国外的法律:

●美国:全国通过《网络反霸凌法案》。很多学校对于网络欺凌实施“零容忍政策”,学生只要触犯一次,就被逐出学校。此外,还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欺凌有关的信息。

●法国:修订法律,网络欺凌与一般骚扰或欺凌同罪,可处二年有期徒刑及三万欧元罚金。

●英国:网络欺凌者一旦被举报抓获,经由刑事法院审理,最高将面临二年的有期徒刑,此前量刑为六个月。

●日本:2008年颁布《青少年互联网环境整备法》,规定手机公司、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调研出版《应对网络欺凌指南和事例集》进校发放。

●韩国:在网上用暴力恶意恐吓或毁损个人名誉,最高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七、说谁“指南”两字的含义

刚出取名字的时候,也想了半天,手册,没这么厚。说明,感觉像家电使用说明书。守则,级别还不后。最后才想到了“指南”两字。“指南”“指南”就是指南针,给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指明前进的方向。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航行,在网上遨游,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给网上冲浪,网上遨游的学生们指明航向,避免在网络世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我们还将开展“上海市上南中学学生网络互动行为调查问卷”

网络欺凌心理课

主题班会讨论

发放给全体家长,提高家长的网络欺凌预防意识等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上海市上南中学信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272号  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0019915号-31

当前在线人数:1238;累计访问人数:22763470